生为创新:MacBook Pro 13(2016版)体验

在现今的笔记本电脑行业,厂商想正儿八经搞一个大新闻还是挺难的。往往可能是厂商们搜肠刮肚想出来几个聊以自慰的创新点,自嗨得不行,但市场反应却平平淡淡。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这几年的穷追猛赶,Windows阵营的厂商都开始注重差异化的设计,并与昔日只能仰视的MacBook系列距离越来越近。当年苹果的电脑全面采用Intel架构的决定着实挽救了这个产品线,不过也造成现在的局面。苹果引以为傲的差异化设计和定制能力,被Intel牢牢限制住。当所有人都对Intel这几年挤牙膏一样的性能提升抱怨不堪的时候,也许就是一个嬗变悄然兴起的前兆。

在2016年12月8日微软举办的WinHEC 2016上,微软发布了“全新”的Windows 10 ARM系统,通过与高通的合作,未来骁龙835可以支持虚拟化技术,从而支持最新的Windows 10 ARM系统的运行。通过这个技术,微软实现了在ARM架构的手机和平板上运行x86的程序。在现场,微软甚至演示了在ARM设备上运行桌面版的Photoshop。诚然,这种做法并非真正使得手机或者平板无缝运行各种x86程序,微软和高通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间接提供了一种x86和ARM之间转换的可能性。ARM能使用x86应用程序,Intel的x86帝国仿佛就出现了一道裂痕。也可以看到,当年因为PC而形成的牢不可破的“Wintel(Windows+Intel)”联盟,在如今物联网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似乎成了不攻自破的联盟。

在产品上,苹果永远不是最激进的。即使令人眼前一亮赞不绝口的“创新”,也往往是基于较为成熟的技术之上,从而为用户提供较好的体验。高通在骁龙835上做出的调整,或者说将来骁龙835的普及应用,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苹果评判自己的A11、A12之类的处理器是否也提供类似的功能。这便是一种轮回,也许在将来,苹果的笔记本再次采用自主设计研发的ARM架构的芯片组,从而摆脱Mac产品线对于Intel的强烈依赖,增强产品的差异性,提高产品溢价。

引申一则新闻。软银在今年9月完成了对ARM公司的收购,而作为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软银古老的东方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哲学精神,阿里巴巴将在自身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大量采用ARM设计的低耗电CPU,逐步替换Intel产品。通过物联网设备来革x86的命,这种颇似当年“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x86领域,Intel虽然说一不二,但是好歹还有AMD配合表演一下竞争对手;而在移动芯片领域,ARM则“唯我独尊”,彻彻底底的垄断性企业。

回到MacBook Pro 13上来。由于Intel的缘故,苹果的MacBook Pro产品线很长时间没有更新。而即使是今年第三季度更新了MacBook Pro产品线,也极其令人遗憾地没有采用第七代Core处理器。是苹果不想用还是Intel不给用,虽然无从得知,但是反映到产品上来说,多多少少令人有点惋惜。

本次体验的设备为MacBook Pro 13,带有Touch Bar的深空灰版本。自定义的配置,为Core i7处理器,16GB内存,256GB硬盘。

外观

如果说Nokia诠释了“科技以换壳为本”,苹果则践行了“科技以换色为本”。从外观上来说,新版的MacBook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两种颜色配置:深空灰和银色。苹果不加入MacBook的全线颜色(深空灰、银色、香槟金、玫瑰金),估计是照顾MacBook Pro这个产品线“Pro(专业)”的定位,用色更加内敛一些,同时也可以预见,2017年的MacBook发布会,苹果也会“隆重”推出另外两种配色的MacBook……

整体来看,和老版本的MacBook Pro外观上差别不大,最大的却别是顶盖上面的苹果logo终于也变成了和MacBook一样的抛光金属,不再发光。从技术上来说,这也许是为了将来采用OLED屏幕做准备。从设计和产品上来说,更是为了统一品牌辨识度:所有的苹果产品上,都统一为抛光的金属logo。

MacBook Pro 13包装

MacBook Pro 13包装

MacBook Pro 13的包装依然简单,仅是一个纸箱子,表面贴上各种快递和包装信息。

MacBook Pro 13包装

MacBook Pro 13包装

纸箱子封口处用了类似快递信封一样的易拉封条,顺着箭头的方向就能轻易撕开。

MacBook Pro 13包装

MacBook Pro 13包装

这代的MacBook Pro 13纸箱包装更为简单,没有了以前的四个角的保护套,直接卡在纸箱里面。自己在从快递那儿拿来的路上,纸箱内部的MacBook包装盒可以轻易晃动,让人非常揪心。可见为了榨干每一处的利润,苹果机关算尽,即使是纸箱子也要压缩成本。

MacBook Pro 13包装

MacBook Pro 13包装

虽然包装盒非常简洁,但是苹果很擅长“宣传”,简单的包装盒和印刷却有着不简单的内涵。对于MacBook Pro 13来说,苹果在盒子正面就印刷了半开启状态下的MacBook Pro 13。侧面的视角体现出MacBook Pro 13相比于前一代更轻薄,也非常讨巧地展示出了Touch Bar。

MacBook Pro 13包装

MacBook Pro 13包装

打开包装后,MacBook很安静地躺在盒子中。深空灰的颜色和MacBook一致,属于类似iPhone 6的那种有点深的灰色。

MacBook Pro 13包装

MacBook Pro 13包装

MacBook Pro 13包装内容

MacBook Pro 13包装内容

MacBook Pro 13的包装更为简单。内部只有MacBook本体、三包凭证、说明书、充电线和充电器。值得注意的是,那块黑色的清洁布,永远消失在了Mac的所有产品线中。这仿佛就是这些年苹果性格的变化,从真正的贴心优雅到保持格调的同时暗中操作了很多。不出所料的随机附赠的三相插头的转接线也被取消了,MacBook永远摸起来会麻麻的了。

这种包装内容的变化着实不会是成本的因素,而是苹果在各个方面竭尽全力敛财的表现。以前附赠的线材也必须单独购买,可以说新MacBook Pro给消费者增加了大量二次购买附件的成本。再加上MacBook Pro的定价策略和旧版本相比反而提升了,一改往年MacBook升级但不加价的策略,让好不容易有点“性价比”的MacBook系列又成为了很多人的小半个奢侈品。更不用说,MacBook(New MacBook)系列价格经过半年多的时间不降反升,的确可谓业界罕见的现象。

回到MacBook Pro 13这款产品。当自己从包装盒中拿出MacBook Pro 13的一瞬间,顿时不禁喊出“好重啊”。的确,习惯了MacBook的轻薄之后。MacBook重量为0.92kg,而MacBook Pro 13则为1.37kg,着实重了很多。当习惯了把MacBook当作半个平板,甚至会在行走的过程中打开使用的自己来说,MacBook Pro 13的重量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这是一款“真正”的笔记本。厚度上,MacBook厚度为1.31厘米,MacBook Pro 13位1.49厘米,差别并不大,只是MacBook楔形的外观看起来更为轻薄一些。长宽方面,MacBook Pro 13长为30.41厘米,宽为21.24厘米;MacBook长为28.05厘米,宽19.65厘米。在长宽上,MacBook Pro 13比2015年版本略微压缩了一点点,2015年款的MacBook Pro 13长31.4 厘米,宽21.9 厘米么,厚1.8厘米。在重量上,2015年款的MacBook Pro 13为1.58kg。

MacBook Pro 13厚度

MacBook Pro 13厚度

MacBook Pro 13与MacBook厚度对比

MacBook Pro 13与MacBook厚度对比

MacBook Pro 13与MacBook尺寸对比

MacBook Pro 13与MacBook尺寸对比

MacBook Pro 13与MacBook尺寸对比

MacBook Pro 13与MacBook尺寸对比

可以说,对比2015年款的MacBook Pro 13,从外观上来说,这次2016年款的MacBook Pro 13的改动依然很小,三围的压缩仍然有限,这也是13寸这个尺寸所限制。不过打开MacBook Pro 13的屏幕盖的时候,较宽的屏幕边框仍然可以是下一步尺寸继续压缩的空间(参考Dell XPS 13)。

掀开屏幕盖子的一瞬间,哇!

屏幕怎么亮了?怎么回事,开机了?!

原来新版本的MacBook Pro系列一改原来的电源键开机,改为了掀开屏幕盖子就是开机。这种方式的确简化了开机流程,虽然一开始觉得有点别扭,但是自己想想,的确是掀开盖子肯定就是为了开机,习惯了之后也蛮方便的。

掀开屏幕自动开机的MacBook Pro 13

掀开屏幕自动开机的MacBook Pro 13

Touch Bar特写

Touch Bar特写

指纹识别模块特写

指纹识别模块特写

可以看到,MacBook Pro 13从外包装到键盘再到屏幕下方的MacBook Pro的logo,都采用了San Francisco字体,这也是苹果从诸多方面统一品牌的辨识度。

值得一提的是,Touch Bar最右边是指纹识别模块,采用触摸式的指纹识别。自己这台MacBook Pro 13的指纹识别一开始竟然按不下去,用力按了一下,“咔”一生,终于可以按下去了(按下去相当于电源键,以供强制关机使用)。不过这个按键的手感或者说做工极差,左右高低不平,松松垮垮的,按下去也没有质感。从网上讨论来看,这个指纹识别按键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针对国内市场,苹果非常贴心推出了“中文布局”的键盘。其实就是原来的英文布局加上了很多中文符号的提示,譬如省略号、书名号之类的常用符号,而且control、option和command键上也对应了系统中的符号,非常方便没有使用过Mac的用户快速上手。如果不是特别排斥这款键盘布局,推荐大部分用户都购买这个键盘布局的,在日常使用的时候极其方便。

MacBook Pro系列新键盘布局

MacBook Pro系列新键盘布局

传统MacBook Pro键盘布局

传统MacBook Pro键盘布局

另外视觉上最大的变化就是那块极其硕大的触控板。宽度和银行卡的长度相似,宽度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长加上另一张银行卡的宽度。不可否认,MacBook的触摸板仍然是所有笔记本中最为好用的。加大了触控板的面积,想必使用体验会更好。

拥有Touch Bar版本的MacBook Pro 13提供了4个USB Type-C接口,其中左侧的两个提供全速的Thunderbolt 3速度支持,而右侧两个接口速度较慢,可以用来连接一些对于性能要求不高的设备。这个问题主要是MacBook Pro 13的采用的Core处理器(譬如此台机器的Core i7-6567U)只支持12通道外部PCIe 3.0总线,而 15 英寸的MacBook Pro的处理器则多支持 4 条外部 PCIe 3.0 通道,因此 13 英寸设备不能保证 4 个接口同时全速运作。这是由于一个支持Thunderbolt 3的接口需要占用4个PCIe 3.0总线,所有在MacBook Pro 13上,四个USB Type-C接口就是“4+4+2+2=12”的配置模式。

从感官上来说,深空灰色的MacBook Pro 13比银色沉稳内敛了很多,更符合其“Pro”的定位,毕竟当年黑色版本的MacBook也是卖得最好的。如果说银色和黑色的搭配更富有现代的科技感,那么深空灰色MacBook Pro 13则深沉了很多,尽显低调奢华的感觉,这种感觉是12寸深空灰的MacBook无法体现出来的。

细微之处的改变则是屏幕转轴部分。以前屏幕转轴衔接处都是塑料,当笔记本合上的时候,转轴处也不再是以前的一条黑色的塑料,而是采用了和MacBook一样的设计,顶盖直接包裹住了转轴。采用这种设计也是归功于天线技术的进步。

总体来说,如果习惯了MacBook Pro之前的设计,这代MacBook Pro在外观上也没有给人太多惊喜。但是得益于这么多年的同一种设计,MacBook Pro的Unibody金属外壳生产早已轻车熟路,只要是摸起来就知道其坚如磐石的品质。当然,对于新的部件,譬如那个指纹识别按键,做工就差强人意,松垮垮的,完全不像是苹果的风格。

最后,附上一些MacBook Pro 13的美图。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图赏

MacBook Pro 13(2016)

MacBook Pro 13(2016)

显示

时至今日,苹果笔记本的显示屏参数早已不是同类产品中最好的,却往往是非常讨好的。从数据上说,Dell的XPS 13在色彩还原、精准度和色域上已经超越了很多MacBook系列的产品,但是很多消费者仍然选择MacBook,就为其看起来舒服的显示效果。

说到显示效果,首先就要说的就是色域,这也是今年无论是iPad Pro(9.7寸)还是iPhone 7或是MacBook Pro系列都无法避开的讨论范围。

色域又叫做色彩空间(Color Space),代表了一个色彩影像所能表现RGB色彩空间的色彩具体情况。常见的显示屏使用的色域衡量标准大多为sRGB(standard RGB)和Adobe RGB。sRGB听起来很“标准”,是微软联合HP、爱普生等打印印刷界巨头们推出的一款色彩管理标准。由于Windows的普及,这也是应用最广的标准。不过由于制定的时候微软等厂商考虑较多“兼容性”,所以从今天的眼光看来,sRBG标准比较低,所包含的颜色比较有限。而影像和出版业普遍采用的则是其垄断性巨头Adobe推广的Adobe RGB色域。与sRGB色彩空间相比,Adobe RGB包含sRGB没有覆盖的CMYK色彩空间。总之,Adobe RGB能够包含更多的颜色,所以如果一个数码相机或者手机支持用Adobe RGB色域拍摄相片,再到一个可以显示Adobe RGB色域的显示器上观看,则颜色更丰富,层次感更好。

不过色域的转换往往有损的。当包含更多颜色信息的Adobe RGB的相片显示或转化为sRGB标准保存的时候,多于sRBG标准之外的色彩无法显示或被保存,从而丢失了很多颜色细节;而sRGB的文件则可以轻易地被显示在支持Adobe RGB色域的显示器上面,保存为Adobe RGB色域也不会丧失其色彩细节。这类似于500mL杯子装1000mL水一样。

说人话就是从色彩丰富度上来说,Adobe RGB≈Display P3>sRGB。

一流厂商制定专利和标准,这个道理苹果的厨子虽然只会赚钱,也肯定明白。本来么,苹果作为很多设计师和美术创作者“钦定”的设备,应该说与Adobe通力合作,力争打造从显示到出版一整套无差别的色域管理。但是,由于Adobe RGB是Adobe的标准,不想将来受制于人的苹果(事实上历史上对于色域标准的争夺也出现过,类似的标准争夺也发生在字体行业),肯定要追求建立一套自己的标准。

有人问,Adobe RGB不好么?

吼哇!

那为什么苹果不用呢?

苹果:“不听不听我不听!”

不听不听我不听!

不听不听我不听!

在影音行业,DCI-P3也是广泛采用的色域标准。苹果宣称的用在新版iPad、iPhone 7和MacBook Pro上广色域的屏幕,其色域采用的是从DCI-P3修改而来的Display P3色域,包括iPad Pro和iPhone拍照都采用了Display P3色域保存。Display P3色域拥有sRGB的 Gamma 2.2, 而不是DCI-P3的2.6。同时White Point也与sRGB同为D65(6500K),并非DCI-P3的D50(5500K)。由于Gamma值较低,Display P3色域显示白色更亮,也比DCI-P3的标准更白更冷一些。

从2015年的iMac开始,苹果已经开始试点Display P3色域,而到2016年底,除了MacBook和MacBook Air外,苹果的产品基本都配备了Display P3色域的屏幕。在自己的产品上,苹果已经完成了Display P3色域的普及。

从技术上来说,Display P3色域和Adobe RGB色域相比,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所以Adobe RGB与Display P3屏幕在不同的显示内容上各有不同。

DCI-P3与Adobe RGB对比

DCI-P3与Adobe RGB对比

可以看出,DCI-P3在红色方面可以显示更多,而Adobe RGB则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绿色。自己没有找到Display P3的色域图,但是可以借鉴DCI-P3的。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MacBook Pro 13配备了一块最大500尼特亮度的IPS屏幕。相比之下,Surface Pro 4的屏幕最大亮度为450尼特左右,而大多数的笔记本都在300~350尼特的范围内,能上400尼特的已经凤毛麟角。最高亮度的提升带来了更好的阳光下可视度,虽然MacBook Pro已然采用了镜面屏,但是500尼特的最大亮度仍然保持了非常不错的阳光下的可视度。虽然比不上iPhone 7的625尼特亮度,却在笔记本中傲视群雄。

实际体验来看,依然是最好的笔记本显示屏(之一?)。颜色鲜丽饱满自然,不过分浓艳,文字清晰锐利,基本找不到可以挑剔的地方。虽然绝大部分图像内容都是sRGB的色域保存和传输的,但是一旦到了视频播放和照片浏览,通过iPhone 7拍摄的照片视频和采用Adobe RGB保存的相机拍摄的照片就能更好还原出来。由于是IPS屏幕,也无需担心可视角度问题。

与12寸的MacBook对比,MacBook Pro 13的屏幕在显示iPhone 7和Canon 100D(Adobe RGB色域拍摄)拍摄的相片的时候,明显感到MacBook Pro 13的颜色更鲜艳,而在MacBook上则略微发灰白的感觉。但是这种差别更多是体现在这种相对“专业”的领域。在日常浏览网页、播放在线视频的时候,完全体会不到MacBook和MacBook Pro 13屏幕在色彩上的差别。

总结,评论MacBook Pro 13的屏幕依然是一句话:市面上最好最亮的屏幕。

另外提一下,随着MacBook Pro发布会而一同推出的LG Ultrafine系列显示屏,应该算是市面上价格非常低的支持DCI-P3色域的显示器,同类的Dell产品价格甚至过万。惟一的缺点大概是无论是4K的型号还是5K的型号,其显示面积有点小,在网吧都动辄27英寸的显示屏的时代有点其貌不扬。

Multi-Touch Bar

长久以来,苹果被赋予了太多期望,很多人认为苹果就理所当然引导创新、颠覆现状。可是谁都知道,天下永远没有一言不合就change the world的事情。对于MacBook,苹果也思量很多。

传统笔记本如果不“变形”,能大改动的地方越来越少了。除了每年的“日常”做轻做薄之外,如何在传统形态下做出不同,很多厂商煞费苦心。

对于此,苹果给出的答案就是Touch ID和Multi-Touch Bar。

Touch ID的加入并不突兀,毕竟指纹识别最先也是从笔记本电脑上开始流行的。而Multi-Touch Bar则令人眼前一亮。

从原理上说,Touch Bar就是通过一个USB连接到主板上。和Apple Watch一样,采用了一块2170*60分辨率的OLED屏幕,采用两倍缩放输出,实际可用分辨率就是1085*30。这块屏幕根据国外的测试,也达到了Display P3的色域。可见苹果是极其认真对待这个小功能的。

技术上,Touch Bar的所有显示都是占满所有高度的,即占满60个像素。苹果专门定制了一个名为“T1”的芯片来控制Touch Bar和Touch ID,大概类似于Apple Watch的芯片。

首先说观感。习惯了超高清分辨率的用户第一次感受Touch Bar,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颗粒感十足。毕竟是OLED,尤其是显示中文的时候,边缘的锐度有点不够。

得益于苹果对生态圈内的软件厂商强大的号召力和控制力,在新版MacBook Pro推出不久,很多程序都升级支持了Touch Bar。包括苹果的基本所有软件、Adobe的Photoshop、Office套装、QQ、网易云音乐等。可以说,几乎不用担心第三方软件的适配Touch Bar问题。

但Touch Bar,却成为了这次MacBook Pro更新争议最大的部分。

保守的用户认为,Touch Bar会强制用户改变“盲打”的习惯,分散用户注意力,降低键盘手感和上手速度,且并不能提供决定性的快捷功能,反而因不同应用而改变的Touch Bar客观上增加了学习成本。而激进的用户则觉得Touch Bar作为一项系统更新,非常具有灵活性,能够提供丰富的功能,又简化了按键;在亮度不高的情况下并不会分散用户注意力;增加了MacBook的玩法。

功能丰富的Touch Bar

功能丰富的Touch Bar

虽然两遍看起来说的不无道理,但具体到自己使用情况来看,Touch Bar并没有太大提升自己的使用感受,当然也没有造成太大的使用困扰。在macOS上,大部分快捷键的实现与F1之类的功能键无关,所以这些功能键大部分被用作了全局的控制键,譬如屏幕和键盘亮度调节、音量调节等。即使是一些Windows的笔记本,在压缩键盘体积的情况下,也会选择去掉功能键。

至于分散注意力的问题,一开始的确觉得屏幕下面好像有什么在动,有点不习惯,但是由于Touch Bar亮度相比于屏幕很低,而且背景是黑色,所以过一段时间就自然会选择性无视。

而说到学习曲线的问题,Touch Bar的确没什么用,至少自己还没有养成想做一个操作之前,先去Touch Bar找。平心而论,Touch Bar如果真的用起来,可能真的会简化不少操作,但是这种就是要基于学习的基础上的,而且因为软件的不同,其提供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每一款软件都需要单独学习,或者说,还是要养成经常低下视线来看Touch Bar的习惯,才能更好利用Touch Bar提高效率。自己使用了半个多月,尚未形成如此“良好”的习惯,除非需要更改系统音量的时候。

用了半个月,Touch Bar带来的使用感受上的惊喜远低于其视觉上带来的冲击。历史上也有不少笔记本把功能键区作成可变换触摸式的,譬如臭名昭著的2014年款的Thinkpad X1 Carbon。在使用之中,自己也曾想,苹果的MacBook产品线现在被分为全年的两个时间发布:年初发布MacBook,年末发布MacBook Pro。虽然这样大多数Intel的CPU发布周期造成的,但是也造成了同一年的MacBook系列产品有所区分,譬如2016年款的MacBook就没有搭载Display P3的显示屏。如果是同样做“试验品”的话,是否MacBook更好一些?MacBook Pro的定位应该更专业,也意味着更为经典,不要轻易改变太多,尤其是在生产力极其重要的键盘上,一点点的改动都可能带来那些想用MacBook Pro作为主力机的用户的抱怨。这时候,苹果可以把面向非专业和重度用户的MacBook作为新技术试验和普及的主要设备,而MacBook Pro则根据MacBook的新功能的市场反馈而改变。这样是否会稳妥一些。也有很多程序员,需要使用MacBook Pro,而因为Touch Bar,不得已选择了没有Touch Bar的低配版本。

Touch ID总感觉没有iPhone 7上面的灵便,识别率比较低,自己经常发现无法唤醒解锁。除了安装软件的过程中可以代替密码,Touch ID基本没有用。因为国内政策的关系(招商银行客服给出的解释),Apple Pay网页版是无法使用的,在macOS中,Apple Pay也无法注册成功。虽然国内没多少人用Apple Pay,但是既然提供了这个功能,也应该聊胜于无。不过看样子苹果也无心继续推动Apple Pay在中国的拓展了,估计macOS上用上Apple Pay的日子还很远。另外,之前也提到,Touch ID做工很差,松垮垮的让人不放心。

所以说,Touch Bar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说白了,到底能不能打麻将?

不能,胡起来没手感。

从苹果推荐的设计规范来看,Touch Bar是用来交互的,而不是展示的,所以苹果不推荐在Touch Bar上用各种动画效果,就是说一些动感的游戏无法实现了。不过从技术上考虑,打麻将真的可以实现……

自己以为,对于Touch Bar来说,这更像是苹果为了创新而“强行”创新的一个产物,即使有消息称苹果为了这个Touch Bar已经卧薪尝胆了很久。Touch Bar的出现,并没有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自己利用Touch Bar的次数屈指可数,而且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在调解音量和按esc。对于编程较多的人来说,或者说离不开esc的人来说,虽然触摸式的esc不能提供良好的手感,却不影响按压的准确度。经测试,即使按在esc按键边缘,也能触发esc,在使用的过程中基本不会影响正常使用。

接口

对于新版MacBook Pro第二多的争议点就是那四个USB Type-C(兼容Thunderbolt 3)接口。

首先说随机赠送的电源线(数据线),双头的USB Type-C接口,但只是USB 3.1的数据线,而不是兼容Thunderbolt的。很明显,苹果正在向一个出色的配件外设厂商迈进,为用户提供品类丰富价格昂贵的各种配件。

四个接口都可以充电,同时充电也不会爆炸,当然也不能自己给自己充电。

传输速度放慢,左侧两个支持Thunderbolt 3的接口速度理论上应该非常快,可惜自己没有Thunderbolt 3的设备。右边两个接口虽然速度到不到Thunderbolt 3标准,却也达到了USB 3.1的10Gbps标准,虽然说慢一点,但是足够日常使用了。

这时候就该着重讨论一下实用性了。

自己是看好苹果全面采用USB Type-C接口的,当然原来的MagicSafe充电接口的退出有点令人遗憾,毕竟是市面上最最最安全的笔记本电源线连接方式,不知道挽救了多少本应该被电源线拉扯摔到地上的MacBook。对于苹果这种似乎过于超前的设定,自己不禁想起了一桩往事。

家里的第一台电脑大概是2003年购买的清华同方的一款。在当时软驱依然是标配的情况下,那台颇具设计美感的电脑竟然取消了软驱。在当时周围的所有懂电脑的小伙伴都纷纷指出“不方便”,可是那个曾经需要在Windows 98下装驱动的32MB还被分为两个的区的U盘(当时叫惠存)却成为了至今移动存储的主流。

另外一件事,则是自己上了大学的时候,Windows 7开始普及64位操作系统。当很多人认为64位操作系统不稳定、兼容性不好的时候,自己毅然购买了大学的第一台笔记本,拥有4G内存,安装了64位的Windows Vista,随后又升级了64位的Windows 7。而如今,鲜有32位的桌面操作系统。

苹果参与了USB Type-C标准的制定,或者说,业界终于趋于统一,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USB Type-C接口将统一业界大部分的数据接口,提供便捷、快速的数据传输方式。

不过从现实生产力来说,多带一个USB Hub并不是太难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这点取舍,很多笔记本也在做,苹果则更为激进一些,当然这也是MacBook的魅力吧。

当自己拿到MacBook Pro 13之后,对于苹果“抢钱”的转接器,心里略有不甘。翻箱倒柜之际,找到了这个……

微软Display Dock

微软Display Dock

这个小东西啊,是微软在Lumia 950XL发布会上为了展示Continuum特性专门开发的一个扩展坞,采用USB Type-C与主设备连接,提供了两个USB 2.0插口、一个USB 2.0高电流输出插口、一个DP接口和一个HDMI插口。微软出品,质量非常棒,金属边框厚实,体积小巧,并被“特意”处理成了深空灰的深色……

连接MacBook Pro 13之后,果然完美使用。

当时自己就不由自主发出了“卧槽神器啊”的惊叹。整体用下来非常顺畅,似乎就像是本来就是为MacBook Pro 13打造的。,深空灰色的配色与新的深空灰配色的MacBook Pro相得益彰。连接移动硬盘、U盘、鼠标、键盘、显示器……都几乎完美。

为什么说“几乎完美”呢?

这个扩展坞和市面上一些扩展坞相似,需要额外供电。虽然本身做工精致体量玲珑,但是还要携带额外的电源,虽然也是Lumia 950XL的充电电源。另外,这款扩展坞最高仅支持1920*1200分辨率输出,可能现在基本够用,一年之后当4K分辨率之类的显示器普及的时候,难免捉襟见肘。

目前这款扩展坞微软大概又双叒叕要放弃了,在中国无论是官方商城还是天猫官方旗舰店,总之官方渠道已经不提供购买。网上价格在600元左右,单独从功能上来说有点不值。但是一般有这个玩意的人,都不是自己掏钱买的,应该都是随着Lumia 950XL送的……而且目前真正用Lumia 950的人少,用Continuum的更少,所以大部分人的这个扩展坞就放在家吃灰了。所以可以去很多Windows手机用户聚集的贴吧、论坛和闲鱼二手上花300块弄一个,还是物有所值的。

再一次,微软用行动表示,最好的Mac外设微软造,而且在一年前就造好等着了……

再一次,微软用行动证明,微软不仅是世界上最大最好的iOS应用开发商,也将会是最大最好最全最贴心的Mac外设生产商。

性能&发热&续航

得益于Intel在CPU上面不断挤牙膏,或者说对于Skylake来说,相对于前代,性能提升依然十分有限。Intel这几年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在提升一定的性能基础上降低功耗。

带有Touch Bar版本的MacBook Pro 13标配了2.9GHz的Core i5-6267U处理器,可以自定义配置升级到3.1GHz的Core i5-6287U处理器或3.3GHz的Core i7-6567U处理器。为了提升性能,MacBook Pro采用了与市面上很多超极本采用的TDP(Thermal Design Power,散热设计功耗)为15W的CPU不同,MacBook Pro所用的所有型号的CPU的TDP均为28W,这与其采用的Intel Iris Graphics 550显卡有关。在MacBook Pro 13发布的时候,Intel尚未发布相应的TDP为28W的Kaby Lake架构CPU,大概苹果实在是等不起了。

CPU性能的提升虽然不甚明显,但对于日常使用来说,性能绝对足够,因为即使是Core m5的处理器的MacBook,其性能也足够应付日常使用。自己运行“文明5”,同样的配置下,无论是2014年款的MacBook Pro 13还是2016年款的MacBook Pro 13,都不能在最高画质的情况下流畅运行“文明5”。可见性能的提升并不是非常明显。

但是日常使用的过程中,CPU和GPU大量的运算的应用反而不是很多。配以LPDDR3-2133的内存,总体来说速度可以接受。由于Intel Iris Graphics 550显卡搭载了64MB eDRAM,所以能比市面上很多搭载Intel HD Graphics 520之类的显卡提供非常多的性能提升。

不过市面上常规的游戏优化还是相当不错。譬如喜闻乐见的“DOTA 2”,在最高配置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维持在35fps左右,团战也能保持在25fps以上,完全具有很高的可玩度。“英雄联盟”要求配置更为低一些,全分辨率最高画质情况下,对线能维持在45fps左右,而团战在30fps以上。“守望先锋”则要求配置较高,在中等画质的设置下,平时走路仅能达到30fps左右,激战起来大抵20fps,这对于FPS类型的游戏来说就不可以接受了。

苹果这几年虽然受制于Intel的慢速迭代的CPU性能,但是在能够自主选择的地方——SSD上面,突飞猛进。可以说,每一代MacBook和MacBook Pro,都搭载了市面上速度最快的SSD。这块SSD通过苹果自主研发的控制芯片连接到主板上,从而支持更快的速度。这也是苹果提供差异化配置的努力。

SSD速度测试

SSD速度测试

风扇噪音方面,苹果重新设计了风扇,在内部设置了两个风扇。在不进行重度任务的时候,风扇的声音的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完全感觉不到。但是一旦运行了运算量较大的任务,风扇的声音依然“虎啸岩穴”。苹果对于风扇的改进更多体现在了中低转速下,维持较低的噪音。

发热方面,可以说苹果控制非常好。轻度使用的情况下,MacBook Pro 13可以说是微微发热,甚至比自己那台Core m7的MacBook发热控制跟好。室温25摄氏度,开着QQ,听着网易云音乐唱着“一起摇摆~”,同时开着Safari浏览网页查阅资料编写本篇文章,整个机器表面温度全部维持在了26摄氏度以下。温度最高的地方自然是键盘上部散热孔中间附近,达到了最高的26.1摄氏度,转轴两侧在24摄氏度左右。而C面掌托和触摸板附近,温度在23摄氏度左右。键盘温度和散热孔附近差不多,但是由于不是手掌直接放在键盘上,所以并不会感觉到键盘温度高。D面温度更低更均匀,一般都在24摄氏度左右。

当运行了一局DOTA 2之后,MacBook Pro 13温度升高比较明显。C面散热孔中部达到了46摄氏度,散热孔两边分别为43摄氏度和44摄氏度,键盘部分也达到了40摄氏度左右,掌托和触控板温度控制合理,竟然降到了30摄氏度左右。可见苹果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在用户直接接触的地方都非常好控制好了热量。D面类似C的发热布局,上中两个部分都在40摄氏度左右,但是下半部分温度猛降到30摄氏度左右。

从拆解来看,MacBook Pro 13下半部分主要是电池,所以可以维持较低的温度。

MacBook Pro 13拆解

MacBook Pro 13拆解

综上所述,MacBook Pro 13在提供了有限的性能提升的同时,最大化了用户体验。拥有快到难以置信的SSD,使得硬盘不再成为系统短板,在应对Thunderbolt 3这种速度的传输接口的时候,也丝毫不拖后腿。目前来说,市面上的超级本中,鲜有性能和散热控制如此良好的设备。事实上,大部分的超级本采用的都是TDP为15W的CPU,性能与MacBook Pro 13有较大差别,尤其是显卡的性能上。

续航方面,由于相比于前一代MacBook Pro 13电池容量小了很多(2015款MacBook Pro 13为75Wh,而2016款MacBook Pro 13为49.5Wh),MacBook Pro 13的续航并不会有所提升。因为CPU虽然省电了,但是在整个笔记本系统中CPU耗电并非大头。简单来说,变轻变薄的MacBook Pro 13是建立在消减电池容量上的。

虽然苹果宣称10小时续航,但是自己使用的时候,自动亮度和开启WI-FI上网的情况下,类似QQ、网易云音乐这种反而成为了“大量耗能的应用”。这种情况下,MacBook Pro 13只达到了7小时不到的使用时间。这相比自己之前使用的MacBook或者2014版的MacBook Pro 13差别较大。一般来说,“真真正正”的8小时续航是一个坎。当不刻意节约电量,同时开QQ、浏览网页和观看在线视频的时候,新版MacBook Pro 13续航时间约为7小时。这时候如果真的带着MacBook Pro 13出门去工作一天,有一点心里没底的感觉。起码在续航方面,MacBook Pro 13不尽人意,过多消减的电池容量直接带来了续航时间的减少。这种感觉就好像曾经一位非常可靠的伙伴突然变得不太那么可靠了。

音响

以往大部分设备的这个环节,总是一个“听个响”一笔带过。而这次MacBook Pro 13重新设计了音响系统。

相比于12寸的MacBook,MacBook Pro 13的音响音量更大,更为饱满醇厚。当然所谓的层次感、“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之类的标准依然不适用于MacBook Pro 13,但是音质整体来说好了许多,观看电影的时候感觉好了许多。

同样由于苹果“精神分裂”,MacBook Pro 13与iPhone 7不同,依然提供了耳机插口。当然对于这种苹果自认为“落后”的接口,苹果也压缩了成本,以前支持光纤输出,现在退化为普通的耳机接口。

键盘

MacBook Pro 13采用了第二代的蝴蝶式键盘,键程相比于12寸的MacBook更深一些,敲击起来更为干脆。这种清脆的反馈,如果是从12寸的MacBook迁移过来,反而有点惊艳的感觉。虽然键程相对于其它笔记本来说还是偏短,但是已经提升了不少。

使用中,这篇长文全部用MacBook Pro 13输入,完全不会感觉到疲劳,手感还是不错的。

总结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苹果被赋予了这么高的期待?

MacBook Pro 13作为一台MacBook Pro系列的继承者来说,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虽然其已经做到了非常好,但是对于苹果,显然业界和消费者期望更好。

市面上最好最亮的屏幕,最快的硬盘,极其成熟的做工,相对于同类产品不错的性能,都是MacBook Pro一贯的卖点。但是对于Touch Bar这种变化更像是一种噱头,一种为了创新而强行创新的举措。即使不太用担心软件的适配,也需要用户较长时间去适应。

就像星巴克中杯的定位一样,没有Touch Bar的MacBook Pro 13在性能上缩水较多,反而不太推荐购买。从产品角度来看,没有Touch Bar的MacBook Pro 13更像是苹果对于传统的MacBook Pro 13的最后一次升级,内部设计大部分还是传承了老版本。而拥有Touch Bar的MacBook Pro 13则是苹果倾力打造全新设计的产品:拥有更为高效的散热系统和更高的配置。

在可以预见的一两年内,带着MacBook Pro 13出门意味着必须也带着一堆转接器,自己去香港旅行,出门带着相机和MacBook Pro 13的同时,还需要另外购买了一个苹果的转接器。

另外,根据网上反馈,在连接USB Type-C设备的时候,连接2.4GHz的Wi-Fi会存在不稳定或无法连接。暂时还无法确定这是软件问题还是硬件问题。

还得说一下的就是价格。MacBook Pro系列涨价非常明显,相对于其它Windows笔记本,性价比优势几乎不再存在,越来越“一分钱一分货”了。

总结来说,MacBook Pro 13愈来愈给人一种不“Pro”的感觉。缩短的续航时间和花哨不太实用的Touch Bar,让人很难觉得这是一台扛鼎之作,在日常使用中,MacBook Pro一样最大的那种稳定和可靠感越来越少。加之macOS的bug愈发增多,使得自己也觉得MacBook Pro 13失去了往日的一些精神。

在乔布斯时代,苹果善于引导消费者,没有需求也要创造需求。当然这种类似于主角光环的东西,Cook并不存在。在乔布斯的遗产之上,Cook又推出了Apple Watch,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MacBook Pro上新增的Touch Bar完全无法成为这代MacBook Pro的卖点,吸引顾客的,还是将近两年没有更新而造成的真空期带来的性能升级。从MacBook上,可以看出苹果在传统的笔记本领域还在探索创新,但是这个领域实在是太难做出不同凡响了。

倒是ARM架构的处理器帮助苹果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在iPad上,有编写Swift小程序的Playgrounds,也有基于Xamarin框架的C#“IDE”名为Continuous。这些以前只能在x86的设备上完成的专业应用,更多被下放到性能依然不俗的iPad等ARM设备上。希望有一天,苹果可以用MacBook做试验品,换成ARM架构,运行macOS。不过看起来,微软在这方面更为领先,Windows 10经过两年的迭代,大一统已经初见成效。

好消息是在2017年初,在中国就可以购买国行版HoloLens了,虽然价格不菲,却十分期待。对于将来的VR,微软已经从操作系统开始构建VR(AR)的生态系统,而苹果却仍未有任何行动曝光。相比于鲜有惊喜的iOS和macOS,自己现在反而更期待微软的每次系统更新。

纳德拉:“画饼?还是我们最强。”

“统一全平台,闷声发大财”

“统一全平台,闷声发大财”

Majirefy

Majirefy

喜欢折腾,喜欢各种各样的生活。曾经年少不懂事,看着别人写代码的样子感觉好帅,于是走上了半个不归路……然而,比起代码更喜欢写一些纯粹的文章,却经常因为自我不满意删掉重来。喜欢分享,无论是生活美好的瞬间,还是技术上的发现,虽然经常苦恼技术能力不强。由于喜欢买qiong买qiong买qiong,所以时常写一些类似使用体验的文章。

您可能还喜欢...

40 条回复

  1. 翠姐姐 hcgio说道:

    好咯好咯!苹果本年度最大争议的两台机子的其中之一终于迎来了评测.
    一直想说,不知道打从什么时候(好像是某雷的公司推出了他们的Note的顶配版(英文名xx Note Pro)的时候吧),苹果对于Pro的定义好像从定位专业人士变成了定位高配.从iPad Pro之于iPad Air系列就知道了,这次MacBook Pro,在很多方面更像是高配版的MacBook(比如升级的蝶式架构键盘,或者TB3(USB-C)等等),这让我很担心以后的iPhone是不是会把Plus的产品线换成Pro了

  2. Avatar photo 你老公说道:

    给我买带独显的15寸

  3. Avatar photo 守黑说道:

    内部很精致,当初看拆机图时被惊艳到了

  4. Avatar photo 亭桥说道:

    哇概括的好全面……有了婆4的我不会入坑了😂

  5. Avatar photo Crete_Ghost说道:

    其实我是来欣赏照片的。。。

  6. Avatar photo Kevin_Vista说道:

    图真好看。。虽然我不会买,但介绍的很全面

  7. Avatar photo Y说道:

    说得好,我选择15寸的,写的很用心

  8. Avatar photo L说道:

    群主小姐姐让评论,说点什么好呢。

  9. Avatar photo 吾道无名说道:

    嗯,画饼。。好饿,hololens。。我要!!!

  10. Avatar photo 洛丁丁说道:

    写的太好了,老板来一台sb🌚

  11. Avatar photo 斑马说道:

    群主只能跟我睡“

  12. Avatar photo 花水木说道:

    我也是来欣赏照片的~

  13. Avatar photo peter说道:

    好想要,就是太贵了

  14. Avatar photo 执念说道:

    想问下小编是否真的玩了英雄联盟,团战如果只有30fps,肯定是卡的玩不下去的,我五年前的垃圾配置电脑都能有80fps…

    • Majirefy Majirefy说道:

      LOL的Mac版本可能优化不是很好,但是在MacBook Pro 13的全分辨率和最高画质的基础上,的确只能这个水平。
      30fps并非不能玩,自己玩大部分游戏都在这个fps,因为没有性能太高的设备。即使玩坦克世界这种FPS游戏,自己也习惯了25fps,因为自己游戏技术很差,玩游戏只是为了休闲一下,竞技性目的基本没有……
      所以觉得30fps也可以玩。当然要求高的话,45fps以下就不能接受了。

  15. Avatar photo cm说道:

    还是不明白为什么macbook没有独显,有什么历史缘由?

  16. Avatar photo Unee Wang说道:

    你总算更新了,我几乎天天刷你的博客

  17. Avatar photo Unee Wang说道:

    开盖即开机,最早是chromebook做的

  18. Avatar photo Mr.郑说道:

    未知数越来越多,厨师掌勺的苹果,在走下坡(理念上)

  19. Avatar photo Saiki说道:

    hhh,电脑信仰巨硬的我看了也是受益良多。不过我最牵挂的还是那一抹靓丽的Lumia风景线

  20. Avatar photo Saiki Plus说道:

    我可能是准备入一个港版930二手机(所谓99成新那种),dalao有什么指点吗😂😂😂

  1. 2016年12月16日

    […] 而从这个年代开始,苹果的Pro系列产品貌似开始从定位专业,变成了定位高配版.2015年的iPad Pro,从当时的配置来看,就像是一台加强的iPad Air 2,而现在的MBP,从功能上,价位上,以及外观设计上,都更像是高配版本的MacBook,很明显的新增的Touch Bar的确很好用,但这个只适用于消费者之间(甚至还不一定);另一方面,真正的专业人士会选用的电脑,早已不限于Mac平台,他们会开始考虑拥有更好键盘,更佳扩充能力的Windows平台(不止Surface),可能苹果也深知这事实,然而他们应该做的不是把自己贬成国产厂商,在博主写的新MBP评测之中,提到苹果应该以更为消费者导向的MacBook作为TouchBar+TouchID的试验品,个人十分认同其讲法.尝新是消费者喜欢做的事而非专业人士,苹果想创新不是不行,但苹果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专业人士的感受呢? […]

  2. 2017年11月27日

    […] 虽然说苹果目前已经完全挖空心思在iOS上,但Mac依然是苹果一个很重要的产品线.而抛开年中只作了Speed Bump的MacBook Air不谈,现在苹果的全线笔记本电脑已经完成过渡到USB-C/Thunderbolt 3的程序,我们看到了偏入门的MacBook和偏进阶的MacBook Pro.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