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第二日
“可惜来的不是时候,否则一定要尝尝我们这儿的豆丹。”
第一次听到“豆丹”这个字眼,大抵觉得就是做得比较有特色的花生、青豆之类的豆制品。结果友人解释说是大如手指的毛虫,着实让自己有点毛骨悚然。
豆丹,就是大豆上的毛虫。
虽然自诩拥有饕餮之口,但是着实对虫子有些敬谢不敏。
来到连云港的第二天,风和日丽。时至中午,便和友人一起去体验一下友人经常吃的擀面皮。
和友人走在连云港市区的中心。与很多城市市区中心因为老城区的历史遗留问题,显得十分拥挤。而连云港的这几条主要街道则设计十分宽敞,楼宇之间的距离也较大。这让即使高楼林立,也给人一种整洁的感觉。
擀面皮的小店在淮海工学院的通灌校区对面,是友人经常光顾的店面。店内装饰简单朴素,一副“深藏不露”的感觉。
用济宁人的眼光,这份擀面皮粗看上去更像是济宁人经常吃的“凉皮”。里面也有煮过的面筋、黄瓜丝、豆芽和胡萝卜丝。不同的是,这里面是类似手擀面一样的宽宽的面皮,宽度有点像裤带面。
自己印象中的凉皮,大多是纯咸口味,并不会放糖。而这碗擀面皮口味却是咸甜半口。一直感觉咸味是非常严肃的味道,而适度的甜味,让整个擀面皮仿佛透着调皮的感觉。面皮非常劲道,相比用米粉做成凉皮弹性爽滑,擀面皮带来了更加厚实的质感和弹压的咀嚼感。午间的时光仿佛有点慵懒,不远处的中学还没有放学,店家在一旁不紧不慢地将大块煮好的面筋用手撕成小块,房间中只回响着食客的刺溜刺溜吃面的声音。
吃完午饭,因为之前旅店到期,需要找一家新的宾馆,于是走在街头。高楼广厦之间,连云港还保留着城市曾经那种质朴的气息。破旧低矮的房屋有的正在被拆除,不宽敞的小道两旁还有地摊在叫卖。
虽非寒冬腊月,料峭的春风却也无法阻拦烤红薯的香气。一个大铁桶,下面铺上火炭,上面摆好支架,再将红薯置于支架之上。铁桶周围用白石灰粉刷,歪歪扭扭写着“烤地瓜”“烤山芋”之类的字眼。一个老汉穿着深蓝色的破旧棉袄,戴着已经被染黑的白色棉线手套。这幅景象,即使尚未嗅到红薯的香气,也早已让人垂涎三尺。
自己和友人自然也无法拒绝这份奢侈。当老汉掀开铁桶上的棉被的时候,自己突然发现,上面还堆放着一团外皮像红薯一样棕褐色的东西。
“这是烤梨。”
整个梨皮已经完全必成了棕褐色,上面稀稀疏疏还能看到梨的斑点。梨皮皴着,好像红薯的皮一样。细细闻,一股焦糖的甜香味道扑面而来,其中还裹杂着梨的清爽香气。
即使梨皮已经皴皱,也无法像剥红薯皮一样剥开烤梨。咬一口,梨的汁水并没有因为烘烤而减少,梨肉已经柔软,用舌尖轻轻一抿便化掉了。经过均匀的烘烤,梨肉更加香甜,原来白色的梨肉变成了略微透明的米黄色,透着一股类似糖稀(麦芽糖)的香味。相比于烤红薯厚重的甜味,那么烤梨则好像在一桌大鱼大肉中突然出现的黄瓜拌猪耳朵,甜蜜不甜腻。
下午,便和友人去久负盛名的孔望山游玩。
孔望山,传说中孔子曾经在此处登山而望东海,故名孔望山。历史上,这种“一望成名”的山,自然也不少,但自己喜欢的是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岁月如歌,如今的人们谈起孔子当年舟马劳顿周游列国的事情,往往带着戏谑的哂笑,毕竟在如今的地图上,孔子一生行走的轨迹,也不过今天几个小时的车程。历史上,孔望山在春秋时期是郯子国地界。孔子来此,欲向此地的东夷人传播“礼乐”之说。当时孔望山还被大海包围,孔子登高远望,见滩涂上有无数招潮蟹挥舞着蟹钳,仿佛在招手致敬。于是孔子转身,对弟子感叹:连螃蟹都知道讲记,我还用说些什么呢?于是便起身回鲁国去了。
沧海桑田,千年以后,即使站在孔望山顶向东眺望,远方也不再是大海。不远处的盐河和对岸的整齐的楼宇街衢,散发着现代化的生机与活力。
孔望山不高,拾阶而上,很容易便爬到了山顶,山顶伫立着孔子登高远望的雕像。
早春的孔望山,还多多少少有些肃杀,除了松柏在峻峭的山壁上透着古朴的墨绿。然而,春意,也悄悄在枝绽放。
在孔望山中麓,有龙洞字刻群,岩壁上刻有历朝历代诗词。
其中这个山洞,被称为“龙洞”,传说有黄龙在此修炼后飞腾而去。在龙洞右侧不远处,是孔望山的龙洞庵。
龙洞庵前阶梯陡峭,庵内据说供奉着在此圆寂的能空法师的舍利子照片,为镇庵之宝。
龙洞左侧,则是一眼“龙泉”。初春水量不甚充沛,却也隐约有涓涓细流。
本以为,初春的山景也大抵如此,谁知在半山腰,却发现一个人为开凿的洞穴。
这个洞穴,多少有一些战壕的感觉。仿佛发现了孔望山的什么大秘密一样,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决定一探究竟。
洞口狭小,有五六阶台阶,但仍需要低头弯腰才能进入。进入后,立刻是一个T字形的路口,在墙壁上赫然写到:军事要地。
T字路口的一边,是一个类似瞭望口的设置,阳光透过开孔照射到山洞里面。
而另一侧,则是逐渐向下的石阶,石阶的尽头,是一扇用水泥砌成的厚重的大门。
石门旁边已经被零零碎碎的岩石卡住,无法移动,但石门却还是掩开了一条缝隙,若是体瘦的人,也可勉强进去。
石门里面,漆黑一片,仿佛是无尽的未知。
最终,还是没有足够的胆量进到石门后探险。
自然,这种类似军事秘密基地的信息,在网上也无从查询。但也有人提到,孔望山底下已经被挖空了,自己小时候经常去孔望山里面钻军事山洞玩。
若是自己再回到儿时,恐怕也会毫不犹豫地一头钻进门后吧。
从孔望山回来,沿着盐河河边一直走,来到了盐河巷。
盐河巷是连云港新开发的按照明清风格的历史文化步行街。其毗邻陇海步行街,正好可以一路走过去。
盐河巷风景很好,盐河在一旁静静地流淌,微风吹皱阵阵涟漪。
盐河巷有很多卖小吃的,更有一条熙熙攘攘的小吃街。
与热热闹闹人流如织的小吃街相对的,是一座大戏台:天后宫大戏台。
而天后宫大戏台后面,则是一座幽静的庭院,里面坐落着天后宫。青烟袅袅,佛音靡靡,与几乎一街之隔的步行街的喧嚷大相径庭,大有乱中取静的禅意。
在盐河巷中,不时看到反应各种古代民风的铜像。
这尊铜像,就表现了古代铺路的场景。
走出盐河巷,已经接近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铜像上,顿时增添了一分古意。
从盐河巷东边出来,路对面一大群人在一个店面前排队。
原来是油炸臭豆腐。
旅游的最大意义在于吃。于是和友人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伍,终于买到了这家店的油炸臭豆腐。
与自己家这边大量白色的油炸臭豆腐不同,连云港大部分臭豆腐还是传统的,表面有一层黑色物质。在选择蘸酱上,我和友人选择了泡菜辣酱和香辣酱混合。泡菜辣酱里面也有泡菜,酸辣甜鲜,与北方的纯咸辣口味更有层次感。臭豆腐经过了油炸,臭味并没有之前那么强烈了,酥脆的表皮鼓起,店家用筷子将鼓起的表皮戳破,灌入调好的汤汁。盛好后,再浇上一层厚厚的泡菜辣酱,最后撒上香菜。
油炸臭豆腐必须趁热吃才好。泡菜特有的酸甜辣的口感配合臭豆腐酥脆的表皮,一口下去,咔呲一下,灌入臭豆腐中的汤汁流了出来,在口中随着咀嚼,各种味道层次分明又相互融合,泡菜的脆爽正好中和了油炸臭豆腐的油腻。甜酸脆爽的泡菜、酥脆的臭豆腐皮、浓厚的汤汁、柔软的臭豆腐内部,形成了美妙的组合,让人欲罢不能。
吃完了臭豆腐,来到了陇海步行街。
所谓步行街,就是边走边吃边吃边走街。友人推荐炒凉粉。
在自己这边,凉粉更多是凉拌。夏天,把凉粉放在水里或者冰箱的保温层一小时后取出,然后切成小块,用胡萝卜咸菜、蒜蓉、醋、香油和香菜凉拌,清凉解暑,是夏天最舒爽的享受。而连云港的炒凉粉则完全不同。
用豌豆粉或绿豆粉做成的凉粉黄澄澄的,做成脸盆一样的大小,然后切成2厘米左右见方的小块。放在烧热的铁板上,登时,铁板上便蒸腾起一股热气,凉粉在铁板上嗞啦作响,老板娘熟练地用铲子翻动着凉粉。不多会,老板挑选出外皮已经有点焦酥的凉粉块盛在碗里,倒入醋、糖、腌菜、香菜等佐料,一碗热腾的炒凉粉就出锅了。
虽然卖相看起来并不是那么诱人,但是味道着实不错。类似擀面皮,连云港的小吃大多会在佐料中加入砂糖,从而形成甜咸半口的味道。炒凉粉也是如此,爽滑弹糯的凉粉,刺溜一下,就可以吸入口中。当然,最美味的部分则是凉粉块经常贴在铁板上的那一面。因为长时间炙烤,凉粉块的那一面表皮开始变得焦黄有弹性,甚至有点锅巴的香味。这种部位,就像是西瓜正中心的那一勺、巧克力皮雪糕外面的巧克力皮一样,是最美最奢侈的享受。
继续走,陆陆续续看到行人很多手里拿着油炸过的棒状物,一脸幸福。一问友人,原来是油炸香蕉。
原来香蕉裹上一层面粉炸出来这么好吃。原来成型的香蕉经过油炸,似乎变成了糊状,散发着阵阵香蕉的香味。酥脆的面粉表皮配上里面软糯的香蕉,好似餐后甜点,为晚餐画上完美的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