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哆啦A梦中的丰收梦
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是根植在骨髓中的,是一种自发的、无意识的,是一种看到空地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要是能种一点那个啥得多好啊”。
小时候在短篇哆啦A梦故事中,有一篇记忆犹新:《榻榻米稻田(タタミのたんぼ)》(又译作《室内稻田》《室内小农场》)。
一日哆啦A梦和大雄在家里吃年糕,但为了谁应该吃仅剩的最后一块年糕而打架,随后哆啦A梦拿出“年糕制造机”,打算自己制造年糕。但是由于没有制造原料糯米,两人决定自己种植稻米。哆啦A梦拿出了道具“榻榻米稻田”,在大雄的房间里开始种植稻米。经过辛苦的劳作和旱灾、蝗虫等各种困难,最终稻米种成,两人将稻米放入“年糕制造机”中,年糕大量涌出。但是最终制造年糕的数量为259个,结果两人依然为“最后一块”的归属再次打架。
这篇短篇故事最初连载于1974年《小学四年生》1月号,用屁股都能想出来,肯定是当年作者藤子老师在过年吃年糕的时候“灵光一闪”的作品。
故事有比较紧凑的叙事结构,结尾的前后呼应也让人感到很有趣。也许这不是哆啦A梦短篇中最出彩的一篇,但是却真的是非常有意思。
真的有这么Q弹?
小时候,一边啃着手,一边看这篇漫画,被开头第一格就震撼了。
这个年糕,竟然能拉这么长!!!
其实这不是哆啦A梦短篇中第一次出现年糕,理论上的第一集《从遥远的未来世界来(未来の国からはるばると)》(又译作《来自未来世界的机器人》),大雄悠闲地躺在屋里,应该吃的也是年糕。
后来了解到了日本文化,日本人喜欢在过年的时候吃烤年糕,或者烤完配上红豆汤一起吃。
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年糕稀疏平常了。而回到90年代初的一个小城镇的时候,尤其是北方,对于年糕的定义并不是这样的。有点粗犷不羁的北方母亲总是喜欢把年糕做成窝窝头的形状,着重体现“黏”,最好是一碰手就拿不掉的那种黏。但是没有那么有韧性,更不会像漫画上那样“拉丝”。
竟然可以这么Q弹?
三四岁的小孩懂个屁啊,拿着漫画去问妈妈,被一句“没有这样的”就打发了。
直到,看到了大山版动画。
漫画上的一格,被演绎成了更为诱人的半分钟。
而且,他们好像是用嘴唇抿着、往嘴里吸着吃,而不是用牙咬!
特写镜头就更过分了,竟然可以拉这么长!!!
而且制作组一点都不吝啬特写!
事实上,对于一集只有6分钟的大山版动画,用将近30秒仅仅描写“吃年糕”这件事是极其奢侈的。这几个镜头,记了一辈子,甚至从那时候就在心里笃定,好的年糕就应该能这样吃!
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风刚刚吹到了这座小城市,运输条件和家庭条件都不允许那时候的自己知道“韩式年糕”、“日式年糕”等东西。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来说,这么软糯Q弹的年糕,应该只是一种夸张表现形式吧。
但是口水依然不争气地留了下来。
根据这篇漫画改编的短篇动画,共有三个版本,分别是1979年上映的大山版、2006年上映的水田版及2019年上映的水田版改版。
单纯从表现力上来说,画质和画风最一般的大山版却是最震撼的。
首先,大山版忠诚于漫画原著表现,开幕就是吃年糕,没有啰嗦没有铺垫,开门见山,表现力直接拉满。这就像晚上在被窝里肚子饿,打开一个正在大快朵颐的“吃播”远比细水长流看《舌尖上的中国》过瘾。
水田版也用了很多篇幅来表现年糕,但是或许是为了“水时长”,水田版一开始是妈妈端着一盘年糕给两人,表现力就被大大弱化了。
其次就是水田版的老毛病——“过度夸张”。无论是动作、语气,还是表现方式上,水田版有时候就很难把握好“度”,有时候会让人感觉角色动作幅度过于夸张,或者语气过于“激动”,或者表现上过于讨好“观众”——制作组认为的低龄向观众,很有一种大人做怪动作怪语气扮小丑逗孩子乐的感觉。
如今老夫已不是那个没吃过没见过的小毛孩了,这种“拉丝”超过40厘米的(根据大雄的臂展推算),橡皮筋都甘拜下风,兰州拉面直呼内行。
要是真有这样的,从哪儿买?老夫来二十斤尝尝。
哆啦A梦这边就更离谱……
不仅超长拉丝,还有韧性,最重要的是,还能弹一脸……
这个版本中,年糕很好玩,但是好像不好吃,更像是玩具了。
种田玩家的早期教育
2019年,一个跨时代的游戏大作诞生了——《哆啦A梦:大雄的牧场物语(ドラえもん のび太の牧場物語)》。
哆啦A梦,我所欲也;种田,亦我所欲也。这个游戏,满足了我所有的要求。
对于“哆啦A梦+种田”的喜欢,估计就是从这一篇漫画开始的。
漫画中,作者藤子老师用了几页告诉读者“粒粒皆辛苦”;动画中,制作组也着重表现了农耕的劳累。
当然如果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哆啦A梦随手拿出来一个外观比“窜天猴”高级不到哪儿去的小型手持托克马克装置(当然可能也不是托克马克装置)才是最可怕的……
整个耕作过程非常辛苦:插秧、干旱、内涝、蝗虫等。短短两页纸,终于大丰收。
自己有幸没有干过农活,但是从那时候,自己就形象地理解了“粒粒皆辛苦”。在动画版中制作组还加入了台风等灾害,更凸显了耕作之难、耕作之苦。
但是看到这幅场景,任何劳累,都是值得的。
农为本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农本思想,苦难的近代史更让我们比任何民族都理解了“吃饱饭”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 ,背后是多么重的分量。喂饱14多亿张嘴,绝非易事。
每次端起饭碗,总心怀感激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科工作者和亿万辛苦劳作的农民。
这就是为什么哆啦A梦很适合作为中国儿童的启蒙漫画:一衣带水的日本部分文化传统相似(春季、习俗,甚至是表达幽默的方式)、在当今日本文艺作品中屈指可数的正确历史观(名场面:日本战败了.jpg)、正确朴素的生活方式(没有高级化妆品、买不起高级食材,即使是动画版中,这也是没有打破的红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鼓励探索发现和创造(模型、摄影、特摄、美食、旅行、冒险)。
作者藤子老师塑造的哆啦A梦,本应该是“万能”的,却有种种“限制”,这不仅是创作手法上的“节制”,也是让整个故事和人物塑造更为立体、贴近现实的方式。
正如这篇,用简短的篇幅,给读者塑造了最基本、最常见、最接地气的农耕生活,就是这一身汗、一腿泥,带领人类走向了文明,塑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就是这一粒粒稻谷,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进程,即使开始太空探索的今天,我们依然俯身大地,无法离开这劳苦之后大自然的馈赠。无论我们人类走得多远,那片金黄色的麦田和稻香,永远是心中最安逸的记忆,是最美的心灵蕴藉。
“人在外面,最重要的是吃饱,吃饱了就不想家了。于是锅安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