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一亩三分地:苹果强行“创世纪”的赌注
苹果公司,一家创立于上世纪的计算机公司,在2023年的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对于下一个时代的构想和准备:Vision Pro。
也许是这的确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也许是苹果这么多年已经培养了无数精神股东,也许只是一些所谓的KOL为了让自己视频更有看点,总之,反响尚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的时间点发布的新版Mac Pro,一个明显带着苹果式傲慢和悲哀的产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以VR、AR、MR为代表的XR技术,成为科技公司认为划分移动互联网时代和下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甚至为了资本的需要,精心包装出了“元宇宙”概念。诚然,万物互联、万物虚拟化的时代正在来临,但是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
这次,先不聊Vision Pro,一起来说说,苹果在豪赌XR的时候,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大、多、全
小时候,发小看着抱着盆狼吞虎咽气吞山河横扫千军的我,突然问了一句:“你说,会有人是撑死的吗?”
我想,人大抵是撑不死的,毕竟吃多了不好受。
可是对于资本来说,对于永远追逐更高收益的资本来说,一定是永远stay hungry了。
苹果现在走的路,就是不断追求“大、多、全”。
苹果公司的体量越来越大,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覆盖的消费领域越来越全。苹果也乐于通过各种方式,给自己打造一个时尚、创新同时也极其专业的“人设”。在所有的产品中,特别喜欢Apple Silicon,毕竟让真正无风扇的电脑有了非常不俗的能耗比,甚至绝对性能也相当可观。
甚至说,Apple Silicon中的Ultra系列,也是同能耗比的佼佼者。很难相信,能用Mac Studio那种小尺寸机箱实现如此高性能的体验。
可是,当看到新发布的Mac Pro时,却有点疑惑。
事实证明,Mac Pro卖得不怎么好,至少不如苹果预想中好。
否则完全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苹果坚持用这个“刨丝器”外观去套自己的Apple Silicon,或者说,为了把这些机箱壳子消化完,又推出了所谓的新版Mac Pro。
真的是为了这瓶醋才包了这顿饺子。
硕大的机身、对于Apple Silicon来说极为过剩的散热配给、扩展性并不怎么样的PCI插槽,这就是苹果对自家最强悍台式机的定义?
显然,直到今日,在扩展性、性能堆砌、兼容性上,在代表Apple Silicon上限的产品中,苹果并没有交出满意答卷。甚至可以说,当搭载M2 Ultra的Mac Pro发布的时候,似乎有些老旧的Intel版本更香了。
或者说,这又是苹果在成本、库存和技术上的“不讲究”的产物。
也许,对于苹果来说,最追求极致的那些用户,已经不再是目标客户了,Apple Silicon先天设计上的特性不足以支撑Mac Pro,但是一开始放出的狠话也不能不圆,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产品。
对于普通用户,Mac Pro看着似乎过于强大,但是对于真正当年选择Intel版本Mac Pro的用户(没错,就是比一辆飞度还贵的那台),目前Mac Pro只是便宜,但远没有达到他们的需求。
苹果的精力显然都放在了Vision Pro上,毕竟从各种角度来说,Vision Pro都会比一台性能足够强劲、扩展性足够优良的Mac Pro更能让市场眼前一亮。苹果所提供的各类流媒体、新闻、云服务等,更适合在Vision Pro上铺开。
更何况,Apple Silicon在设计上的特点决定了其最高上限。
另一种答案
但是人们不曾忘了当年依然带着乔布斯时代设计美学追求的产品:垃圾桶造型的Mac Pro。
也许外观会见仁见智,但是不可否认,这依然体现着苹果曾经追求“Think Different”的产品。独树一帜的外观、精巧的内部结构设计、不想妥协的性能,这或许应该是作为真正的“Mac Studio”,而不是现在这款简单的Mac mini加厚版。Apple Silicon出色的能耗比和发热控制,也让苹果当年的理想成为现实,允许苹果以如此紧凑的机身和局促的散热设计中,提供足够强大的性能。
在2023年的WWDC上,苹果在展示Vision Pro的时候说:“Be a dreamer, this is just a start.”希望在苹果的产品上,可以看到更多“追梦”的影子,而不是随着科技常规发展、工艺常规进步而亦步亦趋的跟随和平凡。
那年那梦
苹果笔记本电脑,从白色亚历克的MacBook到如今M2系列的MacBook Pro和MacBook Air,这么多年,最有意思的MacBook,也是最符合追梦性质的MacBook,自己以为是12英寸的MacBook和如今M2的MacBook Air。
也许是自己太固执,实在是忘不了无风扇的安静。事实上,在苹果生产计算机的历史中,曾多次尝试采用无风扇的设计(详细可参见之前文章)。与网上很多人的体验截然不同,自己对当年12寸的MacBook极为满意。不得不承认,Intel的芯片很拖累整体表现,但是苹果也竭尽全力做到了最大化的优化。自己也是利用这台笔记本进行办公、轻度娱乐,甚至也是在这台笔记本上使用Xcode、IDEA开发程序。
12寸的尺寸是如此轻薄、如此性感,让这台笔记本真正做到了随用随拿,真的是不会觉得从包里拿出来是一件多么费事费力的事情,不会有心理上的不适感和拒绝。心里不会有“只有10分钟,不值得费事再把笔记本掏出来了”的想法,在出门打包各类装备时也丝毫没有重量上的顾虑。甚至苹果将这台笔记本的键盘区域做到了极致最大化面积,在打字和触摸板使用的体验上依然是绝对一流。
时至今日,依然非常怀念。那明明是苹果距离无风扇、极致便携梦想最近的一次,可惜这个系列戛然而止。的确,超便携的笔记本依然属于市面上的小众产品,经过几十年的论证,笔记本的黄金尺寸依然集中在13至16英寸。也许是出于这个考虑,也许是真的Intel芯片无法满足无风扇的散热与性能要求,苹果中断了这条非常独特的产品线。
所以,当带着M2芯片的MacBook Air发布的时候,我感觉看到了那个曾经追梦的少年。
不知道为什么,在自己心中,楔形外观的MacBook Air,是属于“旧时代”的,在Apple Silicon的新时代,苹果需要用类似新版MacBook Pro一样的新外观,去证明与过去的决裂。
所以新版设计的MacBook Air才如此独特,或者说,这就是苹果对于完美笔记本的定义。
恰到好处的厚度、精致的做工、重量与尺寸的取舍、性能与散热的平衡,甚至无风扇设计,都可以说是追求笔记本电脑领域的完美。只是,作为一件产品,还得在屏幕等方面与旗舰MacBook Pro拉开必要的差距。
自己用的是14英寸的MacBook Pro,是从16英寸的M1 Max版MacBook Pro换下来的,因为自己的肩膀实在是背不动16寸的MacBook Pro和那个硕大的充电器了。但是,每当把玩起妻子的MacBook Air,那块星光色的、M2芯片的、没有一丝风扇噪音的MacBook Air,都会爱不释手。
作为半个程序员,也许还存在的理智告诉我,性能越高越好、内存越大越好、屏幕越亮越好,但是MacBook Air,却仿佛是自己心中的白月光。
可以说,除了缺少那块miniLED屏幕,M2的MacBook Air基本臻于完美。当然,苹果最好在散热设计上更激进一点。
这种对于一个梦想疯狂追求的感觉,真好。但是从今年的Mac Pro身上,看不到这种追求。
全是敷衍。
苹果就差把一个M2 Ultra的Mac Studio直接装到Mac Pro硕大的机箱里面了,这种设计,真的太敷衍了。
也许,苹果也在等,在等Apple Silicon的下一次飞跃。
平心而论,Apple Silicon的辉煌,有一部分是苹果的,也有一部分是制程红利的。当制程红利趋于尽头的时候,苹果还能给出怎样的答卷?
M3是一个分水岭。
Apple Silicon,到底能让苹果走多远,M3才是真正的答案。
可持续性竭泽而渔
在本届WWDC上,苹果又带来了一款15寸的MacBook Air。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赚钱”。
抛开所有技术参数,只从15寸这款产品来说,是苹果彻底“放下身段”的选择。即使苹果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压缩体积和重量,但是15寸基本盘下,这款MacBook Air根本和“Air”不沾边。也是通过这款产品,苹果彻底完成了产品线从特性定义到价格定义的转变。
以传统的MacBook产品线为例。即使在乔布斯去世多年后,MacBook产品线依然恪守特性定义策略,辅助以价格区分:MacBook Air就是轻薄,就要体现出当年从牛皮纸信封里面抽出来的震撼(即使后来很多笔记本已经比MacBook Air更轻薄);而MacBook Pro则给予“极致性能”(虽然后来出现了梦幻单热管压i9)。因此在大屏笔记本上,苹果只有MacBook Pro一个产品可以选择,也许在苹果前期的策略中,MacBook Air就应该在重量、体积和价格上都足够轻量化。
这次新发布的15寸的MacBook Air,则打破了这个产品布局。苹果想让消费者有更为丰富的选择,换句话说,苹果想让那些曾经因为没有相对低廉且大屏笔记本的消费者,再来考虑一下这款新发布的产品。曾经对于MacBook,只有16寸的MacBook Pro这么一个唯一选择,而且起步价实在是太高了。但是现在不同了,苹果提供了相对“便宜”的15寸MacBook Air。
当主流市场基本放弃了更小尺寸的12寸笔记本的时代背景下,苹果和其他笔记本厂商一样,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高低配置两套产品线。
目前唯一的问题就是,由于MacBook Air两款采用的相同芯片,但是由于发布时间不同,苹果是否会随着M3的发布同步更新,还是一直让15寸的MacBook Air在更新频率上落后13寸的。
最大的变数
毫无疑问,即使苹果已经推出了所谓下个时代的“Vision Pro”,但MacBook作为笔记本电脑的基本盘不会变,同样承担着Apple Silicon演进的重任(iPad上限太低)。
Apple Silicon的实现方式是极为高效的,以放弃了所有兼容性和拓展性的代价,提供了极高的能耗比。
此外,Apple Silicon成本非常高。当然,对于苹果来说,价格往往不是太大的问题。
Apple Silicon这种架构,苹果难以放开手脚去增加GPU核心数量,Apple Silicon在机器学习、3D性能方面的存在可以预见的上限。即使苹果下力气拉拢一些游戏开发者,但那些苹果吹捧的“大作”在Mac上依然有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差距:贴图质量、光影和粒子效果等方面与顶端PC平台差距很大。当用户需要不计功耗、不计成本需要最好画质和最流畅的游戏体验的时候,苹果却无法提供。
也许会有人说,苹果高贵看不上“臭打游戏的”,这多少有点酸葡萄了。苹果不止一次想真正在游戏领域分一杯羹,利用App Store构建起类似Steam的游戏生态。为此,苹果先着力提升iOS设备的图形性能,构建移动端的游戏生态基础,然后推出Arcade的游戏订阅模式,通过官方形式鼓励开发者。在Mac全线转到Apple Silicon的过程中,又想通过iOS平台的游戏反哺macOS。在Apple Silicon达到了一定性能之后,再拉拢一些PC大作移植适配。整体来说,路线图较为明确,但是效果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从游戏效果角度来说,M3至少需要补上硬件光追计算单元的缺失。但整体游戏生态的不完善,让“gaming on Mac”依然是个笑话。
吃完了制程的红利之后,M3还能有怎样的提升,期待苹果在2023年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我也觉得2015年的 New MacBook 是笔记本极致轻薄的典范。不过最近有传闻苹果要重新整12寸产品线的 MacBook 了
最初买的Macbook Air,本来以为会轻度使用,不小心变成了重度的。
但无奈当时配置选的低,后换了macbook pro 升级了配置。目前用着依然顺畅,除了final cut pro和ps会哦哦叫外,好像声音也不大。